close
2007/07/02 自由電子報
透過鏡頭觀察社會 楊德昌 台灣現代主義旗手
■黃建業


突然從美國傳來楊德昌導演病逝的消息,經歷漫長的七個年頭,終因結腸癌不冶,享年六十歲。這無疑是國內影壇重大的損失和難以接受的噩耗。






















■楊德昌在西元2000年以電影「一一」成為台灣首位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榮耀。(法新社)



作品呈現理性分析與批評

自1980年代初,台灣新電影運動開始。它不單成就了台灣電影強烈反映、觀察及批評歷史、社會與現實的創作面向,更進一步為國際影壇綻放獨特的藝術光芒和亞洲視野。楊德昌及侯孝賢分別在內涵和風格上大膽突破,且又個性迥異。尤其楊德昌一系列作品,在所有新電影創作者中,處處呈現出尖銳不妥協的理性分析與批評,是台灣少見的現代主義風格旗手。


海灘的一天 檢視人際關係

從1982年「光陰的故事」第2段「指望」開始,楊德昌早己展示出他細緻的成長經驗觀察,陰鬱的青春,並置著5、60年代昏暗保守的氛圍,雖以分段體的長度,卻揮灑出鮮見的野心和映像觀點。

到了1983年「海灘的一天」2小時47分的長度,一反過去父藝片的風花雪月,針對兩位獨立女性的敘舊言談,審視了台灣社會從日本文化變遷到80年代經濟蓬勃發展卻人際關係冷漠的悲劇。


牯嶺街殺人事件 貼近個人情感

1985年的「青梅竹馬」延續「海灘的一天」後段主題,經濟擴張也割裂了台灣社會和親情關係,層次更見豐潤。

接著1986年的「恐怖份子」敘事多線發展成相當複雜的組群故事,不同階級、年齡有意無意間,構築起傷害的羅網。也同時是楊德昌作品中結構最現代色彩的代表。跟著卻是5年後再出現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帶著楊德昌半自傳色彩的眷村成長觀察,社會保守性摧毀了浪漫與天真,是他創作生涯中最貼近其主觀情感的關鍵作。


一一綻放光芒 奪坎城最佳導演

1994和96年的「獨立時代」及「麻將」則風格逆轉,更細故犬儒式的都會冷諷,對90年代台灣社會敗落與腐蝕,表現其高度悲觀的感歎。亦有認為這是他尋找新嗅覺與喜劇筆觸的探索時期。

然後沉澱四年,出現「一一」,是他特具溫和人性感情及家庭主題探挖的傑作。顯現了生命態度的厚實和綿密的世態觀察,不單為他拿下坎城最佳導演獎,也同時與「臥虎藏龍」及「海上花」,分別成為台灣電影跨越千禧新紀的精品。


情感深度 尖銳批評的基礎

楊德昌是台灣新電影健將中,最早辭世的創作者,相當讓人深思的是:他深刻的悲觀和冷冽的理性風格,成就了台灣獨一無二的時代、社會先知者的觀察。但其背後的情感深度或許正是支撐他如此不妥拹地尖銳批評的厚實精神所在。或許台灣新電影不單是一個電影運動,它更是一個從80年代崛起的社會文化運動,楊德昌的系列優秀作品,證實所言不虛。


      (本文作者為資深影評人,著有「楊德昌電影研究」,現為台北藝術大學電影所教授)


**


本文引自塗翔文的影癮館
楊德昌 辭世:獨樹一格的台灣電影作者
■塗翔文


       楊德昌過世了。

       他是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導演之一。與侯孝賢、萬仁、柯一正、張毅等導演,同樣在八○年代台灣電影跌入谷底之際,共同帶起「台灣新電影」的寫實新潮。1982年,一部四段式的《光陰的故事》,可說是新電影的起始之作,其中楊德昌執導的「指望」一段,透過石安妮飾演的高中女生,細膩捕捉一個青春期少女對於愛情的渴望、憧憬與幻滅,在短短篇幅中,已完全看出楊德昌的才華潛力。

       楊德昌行事風格謹慎小心,不做好萬全準備,絕不輕易開拍電影,因此翻開他的年表,電影產量很少,近1/4個世紀以來的導演生涯,只拍了七部長片、一部短片,不過也因為如此,幾乎都是擲地有聲的傳世佳作、得獎無數。

       楊德昌在國外唸書,與在台灣跟著片場實習、師徒傳承制度的侯孝賢,正好是完全不同的電影背景,也造就兩人完全不同的電影風格。回台之後,他先是與張艾嘉合作了電視劇「十一個女人」,清新的風格獲得好評,之後幫中影拍《光陰的故事》,然後從1983年《海灘的一天》、1985年《青梅竹馬》到奪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的《恐怖份子》(1986),楊德昌的風格漸趨成熟。他的電影明顯受到歐陸導演作品的影響,雖然與同期其他台灣電影作者一樣以寫實的美學路線為主,但楊德昌的作品多半以當代台北為主要背景,大量而犀利的對話與情境,充斥著濃厚的都會色彩與現代主義風格,同時兼有伍迪艾倫(Woody Allen)式的犬儒,也有神似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式的冷靜,在台灣電影中獨樹一格。

       不過也由於這股比較近似於歐陸的影像風格與思維觀點,楊德昌雖然才華洋溢、佳作不斷,但他的作品少了一點所謂台灣味的民族色彩,使得他在國際影壇大放異彩的時間,稍稍晚了一點,他直到1994年的《獨立時代》才首度進軍坎城影展競賽,而2000年的《一一》則是獲得全面的、國際性的肯定,不僅在坎城得到最佳導演獎,並同時得到2000年美國紐約、洛杉磯兩岸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外語片」。可惜楊德昌一直不願將此片在台灣公映,《一一》在台灣只於台北電影節做過一場「閉幕片」的正式映演,一直很令人遺憾。《一一》描寫一個台灣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變化,寫實幽默之中,卻又充滿著對台灣社會的細膩觀察與尖銳諷刺,影片在全世界各地都獲得極大共鳴,顯見楊德昌的電影在刻畫現代生活、人性荒謬上的深刻精準,置於不同語言、文化之下,都能同樣被肯定。

  自《一一》之後,楊德昌多年未有新作,而這幾年來他更是行蹤神秘,並已多年不與媒體打交道,雖然早有傳聞他病了,可是一直未能獲得證實;加上他不喜歡媒體老把焦點放在他的兩任婚姻上打轉,所以甚少公開露面。最近一次看到關於他的報導,是他與成龍合作拍攝以成龍本人作為靈感藍圖的動畫片《追風》,原以為楊大導演把創作從劇情長片轉往動畫,還在令人期待會有一番新的天地,沒想到就突然傳來惡耗,不勝唏噓。

       楊德昌作品年表:

  2000《一一》Yi yi: A One and a Two
  1996《麻將》Mahjong
        1994《獨立時代》A Confucian Confusion
  199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1986《恐怖份子》The Terroriser
  1985《青梅竹馬》Taipei Story
  1983《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
  1982《光陰的故事:指望》In Our Tim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b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